到了,佛教,白果,松子,收成
提問: 臘八粥的“做法”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到了臘月初八(農歷十二月八日),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地吃臘八粥,稱之為臘八節。一般來說,“臘八粥是以糯米和紅豆、桂元、棗子、栗子、花生、榛子、白果、松子……煮成‘甜稀飯’,在隆冬里吃來又營養又可口又暖和”(殷登國《歲時佳節記趣》)。
臘八粥,佛門稱作“佛粥”。按佛門說法,臘月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。釋迦牟尼姓喬答摩,名悉達多,是古印度北部迦佑羅衛國(即今之泥泊爾)凈飯王的兒子,相傳他二十九歲時,舍棄王族生活,出家修道。經六年苦修,于臘月初八在佛陀伽耶菩提樹下終成正果。在成正果之前,他身形消瘦,疲憊不堪,喝了一個牧羊女奉獻的一碗粥,如受甘露。當時,他說:“我為成熟一切眾生,故食此食。”喝過粥之后,“身體光銳,氣力充足,堪受菩提。”(引自蕭梁時僧佑《釋迦譜》)
宋人周密在《武林舊事》中記載:“八日,則寺院人家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、粟之類作粥,謂之‘臘八粥’”。
而明人劉若愚作《明宮史》亦有關于臘八粥的描述。“初八日,吃臘八粥。先期數日,將紅棗捶破泡湯。至初八日,加糯米、白果、核桃仁、栗子、菱米煮粥。供佛圣前,戶牖、園樹、井灶之上,各分布之。舉家皆吃,或互相饋贈,夸精美也。”
清代,此習俗仍很重視,道光皇帝愛新覺羅·寧曾有《臘八粥》詩:“一陽初復中大呂,谷粟為粥和豆煮。應節獻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濟眾普。盈幾馨香細細浮,堆盤果蔬紛紛聚。共賞佳品達妙門,妙門色相傳蓮炬。童稚飽腹慶升平,還向街頭擊臘鼓。”
對臘八粥源于佛教之說,也有的持不同看法:“入臘賜食,實朝廷典禮之常……與彼釋氏何干”(清光緒時《東光縣志》)。這種觀點也并非虛委。
典籍記載,“臘’是遠古的一種祭禮。先民在冬閑時,以農獵收獲物獻祭所有與發明、管理、保護和發展農獵有關的神靈,感恩乞福,并舉行慶賀活動。古代“臘”字與“獵”字相通,故臘祭即獵祭。臘祭,夏代稱“嘉平”,商代叫“清祀”,周代名“大臘”,秦代又曰“嘉平”, 到漢時則云“臘”。哪一天為臘日呢?漢朝“冬至后三戌為臘”(《說文解字》);曹魏以辰日為臘;兩晉以丑日為臘(見《玉燭寶典》)。直到南朝時,才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,初八日改為臘日,即“臘八”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載,南北朝時,民間于臘八日鳴鼓起舞,民諺則云:“臘鼓鳴,春草生。”在這個節日里,以一些農副產品和煮成粥,表達一種對一年收成的慶賀,并祭祀各方神靈,因而形成一種習俗,亦是順理成章之事。
臘八粥緣于佛教也罷,緣于民間習俗也罷,到了后來,生發的是一年農事結束,而春節漸近的喜悅心情,還有一種迎接來年好收成的美好祝愿。其次,從養生學的觀點來看,冬寒食粥,加之各種米、果的營養摻和,有大補之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ngg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