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境,有的,方面,策略,平等
提問: 該怎么樣調節自己的憂郁情緒? 問題補充: 最近總感覺心里有些壓抑,釋放不開,工作時,總會和同事之間有些爭吵,還總想找理由和別人吵架,對老公也訓斥,什么事都想管,心里總想發泄什么似的,好像心里有好大的火似的,不發泄出來,就心里不舒服,我不想和別人吵,更不想和老公吵,所以就壓在心里,盡量不發火,可是悶在心里就是難受,我是不是病了呀? 医师解答: 調節是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,情緒在生理活動、主觀體驗、表情行為等方面達到良好的、適應的、可管理的狀態,從而提高活動效率。所謂機制是不需要個體努力和有意識控制的自動化的過程,策略是個體為了調節情緒有意識、有計劃地努力。策略的長期使用可能成為新的機制情緒調節包括哪些方面呢?最近,有心理學家提出將情緒調節分為原因調節和反應調節。原因調節是對引起情緒的原因進行加工和調整,由淺入深依次包括情境選擇、情境修正、注意分配、改變認知等。如教育改革中,有的教師覺得壓力大而“跳槽”,這是一種“情境選擇”,回避改革情境,從而避免產生緊張、焦慮等消極情緒。反應調節是個體對已經發生的情緒在生理反應、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為3個方面進行調節,例如通過放松訓練降低肌肉的緊張度和焦慮水平。
   對于教師而言,如何在改革中調節情緒,使自己處于最佳狀態呢?依據上述理論,我們認為,以下幾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:
   首先,學會控制情境。
   改革帶給我們一種新的情境,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一情境的意義,我們就無法選擇、修正和控制,而面對不能控制的情境,我們就會產生情緒問題。因此,控制情境的首要一點就是要認清高校改革的迫切性,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,做到“有備無患”而非“措手不及”。控制情境也包括客觀分析自己,正確定位,以適應情境。據聞,在一些試點高校中,有的老師試圖通過各種方式阻撓改革的推進,有到領導處哭鬧的,有不上課的,有憤然跳槽的,有沖到上級機關告狀的,這些教師還沒有形成對情境的控制能力。而有的教師對照改革方案,客觀評價自己,為自己確定合適的發展目標,并調動情境因素,積極實現這一目標,那他最終就能實現對情境的控制。
   其次,運用積極認知。
   改變認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調節策略,認知評估是情境與情緒之間重要的中介變量。任何事情都有兩面,積極的認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時,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,這種看待問題的方式,容易使人增強信心、情緒飽滿,而有些教師在看問題時容易“想不開”,情緒也陷入低落。其實,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,會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。例如,收入差距拉大后,有的教師覺得不公平:“我都50多歲了,辛苦工作了那么多年才熬到了副教授,他才30歲,怎么掙得比我還多?”這種不公平感往往來自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的認知,對于公平和平等的認識存在偏差。其實,改革是給每一個教師以平等競爭的機會,但絕對不會保證每位教師得到平等的收入。收人拉開檔次是必要的、合理的,對此,教師應有正確的認識。
   再次,注意行為調節。
   不良情緒已經發生的時候,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上的改變而加以調控,這屬于反應調節。也許這些行為是瑣碎的,但卻是獲得良好情緒的有效途徑。例如,參加文體活動;改變面部表情,對自己微笑:改變行走姿勢,抬頭挺胸,昂首闊步;進行肌肉放松訓練;聽聽音樂;整理書桌或衣柜,讓一切井井有條;找個朋友盡情地傾訴;散散步做做深呼吸;計劃一次遠行等等。這些行為能宣泄情緒,或轉移注意,或產生積極暗示。經常運用,能增強自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。久而久之,它們就會成為個體的反應機制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ngg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